港铁首次进入西安,能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?

日期:2025-07-10 22:21:53 / 人气:9


当港铁与西安地铁携手成立合营企业的消息传出,西安市民的期待与业内的观望交织在一起。作为全球少数能持续盈利的地铁公司,港铁带着其闻名的 “港铁模式” 而来,而这座正处于地铁扩张期、2024 年靠政府补助仍亏损 5.26 亿元的城市,正迫切需要一条突围之路。港铁的到来,或许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合作,更可能是西安地铁从 “输血” 到 “造血” 的转型契机。
港铁模式:不止于 TOD 的盈利密码
提及港铁,业界首先想到的便是 “TOD 模式”—— 通过地铁沿线物业开发回收土地增值收益,这一模式让港铁在 2024 年以 158 亿港元净利润稳居全球地铁盈利榜首,其中物业板块利润达 102.35 亿港元,占比 65%。但深入分析会发现,港铁的盈利密码远不止于此。
时间拉回 2014-2018 年,港铁客运业务年平均净利润 43.8 亿港元,远超房地产开发的 22.2 亿港元。这背后是两大核心支撑:一是高密度客流,2024 年香港地铁日平均客流密度超 25 万人次 / 公里,是北上广深的 2 倍以上;二是动态票价机制,票价根据物价、工资指数调整,既保障收益又平衡公益属性,单程票 5-15 港币,游客一日通 65 港币,精准区分用户需求。
而 TOD 模式的成功,本质是 “轨道 + 土地” 的协同开发。港铁在铁路规划阶段便锁定沿线地块,待线路通车后,土地增值部分反哺地铁运营。这种模式在内地多个城市被复制,但效果参差不齐 —— 深圳、成都虽引入港铁参与,却因房地产市场降温、人口密度差异,未能扭转亏损。
西安需要什么?港铁能带来什么?
西安地铁的困境颇具代表性:2024 年营收 33.62 亿元,扣除政府补助后实际亏损近 30 亿元;目前运营 10 条线路,5 条待批线路总里程 131.8 公里,若获批,总里程将增近三成,但客运强度不足(2024 年西安地铁日均客流约 300 万人次,线路总长超 400 公里,客流密度远低于香港)。在地铁审批收紧的背景下,提升运营效率、减少亏损,成为西安的迫切需求。
港铁与西安的合作聚焦 “中小型零售商业地产开发和运营”,这正是西安的短板。目前西安地铁商业以广告、小商铺为主,业态单一,而港铁在成都的实践已证明其能力:合资公司覆盖成都 70% 的车站,引入 41 个新品牌,业态增加 80%。对西安而言,这意味着地铁站不再只是交通节点,可能变身 “微型商业体”—— 比如在大雁塔站结合文旅打造特色商铺,在高新站布局办公配套,提升非票务收入。
更深远的影响可能在于运营理念。港铁的 “客流导向” 思维或改变西安地铁的线路规划逻辑。过去,部分城市为拉动新区发展,将地铁修至郊区,导致客流稀疏。港铁则坚持 “把地铁建到人多的地方”,这与西安 “中心城区加密、郊区适度延伸” 的规划思路不谋而合,有助于提高既有线路的客运强度,降低单位运营成本。
挑战与启示:模式复制难,适配是关键
尽管期待颇高,但 “港铁模式” 在西安的落地仍面临挑战。香港的土地归政府所有,港铁可低成本获取沿线地块,而西安的土地出让、开发流程更复杂,TOD 模式的核心 —— 土地增值收益反哺,难以完全复制。此外,西安的人口密度、消费能力与香港存在差距,客运业务盈利难度较大。
不过,这次合作仍是一次有益尝试。对西安而言,港铁带来的不仅是商业开发经验,更是 “精细化运营” 的思路: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列车调度,减少空驶率;根据客流高峰动态调整票价(如高峰时段略涨、平峰时段打折);将商业与地铁客流错峰结合(如早晚高峰侧重通勤,午间和周末侧重消费)。
对全国地铁行业来说,西安与港铁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样本:在房地产支撑减弱的当下,地铁盈利不能再依赖 “土地财政”,而应回归 “交通本质”—— 靠客流提效、靠服务增收。港铁的持续盈利,终究源于 “以人为本”:既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,又通过商业服务提升生活便利,这种平衡,或许比 “TOD 模式” 本身更值得内陆城市学习。
港铁进入西安,未必能让西安地铁立刻盈利,但可能开启一个新起点:让地铁从 “赔钱的公益工程”,逐渐变成 “能自我造血的城市动脉”。而这,正是西安乃至更多城市所需要的。

作者:意昂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意昂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