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利剑・玫瑰》质量拉垮:迪丽热巴与编剧,谁的责任更大?
日期:2025-08-05 11:41:56 / 人气:44

8 月 2 日,《利剑・玫瑰》播出至第 12 集,其质量问题已成为普通观众的共识 —— 确实不尽如人意。尽管迪丽热巴的粉丝用各种无出处的数据为剧集辩护,但剥离流量光环,这部剧的质量短板值得冷静剖析:究竟是主演迪丽热巴的问题更大,还是编剧的责任更重?
从演技层面看,迪丽热巴的表现确实存在明显短板。她在剧中的多数桥段里,更像一个 “朗诵台词的机器人”,难以传递角色应有的情绪层次。比如在展现女警面对受害者时的共情、面对罪犯时的锐利,或是案件突破时的复杂心境时,她的表演往往停留在表面,缺乏眼神、微表情的细节支撑,让角色显得单薄且缺乏说服力。这种 “程序化” 的演技,无疑会拉低观众的代入感。
但必须承认,演员的演技问题并非剧集质量低的主因。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,剧本是骨架,演员是血肉 —— 骨架若坍塌,血肉再精致也难以支撑起完整的叙事。《利剑・玫瑰》的核心问题,恰恰出在编剧的创作层面。
首先是主线模糊,叙事结构混乱。作为犯罪刑侦题材剧集,本应具备清晰的正邪对立和明确的核心冲突,但《利剑・玫瑰》却陷入了 “多条线索并行却各自游离” 的困境。播出 12 集以来,观众始终难以捕捉到贯穿始终的主线:是抽丝剥茧寻找终极反派?还是串联多个独立案件展现打拐全貌?剧中时而聚焦某个被拐儿童的解救,时而穿插主角的个人过往,时而又突然切换到另一个犯罪团伙的线索,导致剧情像 “散沙” 般难以聚拢。辅助线不仅没有为主线服务,反而频繁 “喧宾夺主”,甚至出现 “一条线索讲着讲着突然消失” 的情况,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。
其次是叙事体例失当,节奏失控。打拐题材本身自带强情节、高冲突的优势,若采用 “单元剧” 模式,将每个解救案例用 1-2 集集中呈现,既能保证故事的完整性,又能通过单元间的关联逐步推进主线,不失为稳妥的选择。但《利剑・玫瑰》的编剧显然缺乏驾驭多线叙事的能力,却强行将多个案例、多条线索混杂在一起,导致每个故事都讲得仓促潦草。比如某集开篇聚焦被拐妇女的悲惨遭遇,本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犯罪网络,却在中途突然插入主角的家庭矛盾,让案件的紧张感瞬间消解,观众的情绪被反复切割,自然难以产生追更的欲望。
更值得商榷的是过度煽情与情绪绑架。编剧似乎陷入了 “越煽情越动人” 的误区,频繁安排主角或受害者进行大段抒情:女警在案件受挫后对着天空独白,被拐儿童的母亲声泪俱下地重复悲惨经历…… 这些桥段本应是情感爆发点,却因 “重复出现” 和 “刻意设计” 显得刻意。影视创作的核心是 “留白”—— 当剧情和表演已经传递出足够的情绪时,过度的直白抒情反而会剥夺观众的共情空间,最终让 “感动” 变成 “反感”。
对比来看,迪丽热巴的演技短板更多是 “减分项”,而编剧的创作失误则是 “致命伤”。一部剧集的质量,首先取决于故事是否立得住、逻辑是否通得过、情感是否能共鸣。《利剑・玫瑰》的题材本具社会价值,若能由成熟编剧梳理主线、把控节奏,即便演员演技稍逊,也能凭借扎实的叙事框架获得认可。
说到底,影视行业的 “剧本荒” 从来不是缺编剧,而是缺对编剧的尊重。当资本更看重流量明星的商业价值,而非剧本的内核打磨时,《利剑・玫瑰》的质量问题,不过是行业积弊的又一次暴露。
作者:意昂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美团 Q2 营收 918 亿元,保持长...08-31
- 贵州:被低估的中国 “吃鸡第一省...08-31
- 法国全民度假:一场延续三代的传...08-31
- 《神曲》:跨越700年的震撼08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