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暴雨:一场淹没旅游订单的 “无声海啸”

日期:2025-08-09 13:05:05 / 人气:31


这个夏天,暴雨与暑期旅游旺季的重叠,成了旅游业的一场 “天灾”。从青海的景区集体闭园到香港创纪录的单日降雨量,从郑州的红色预警到京津冀的景点关停,全国多地旅游订单在暴雨中被 “淹没”—— 退改潮汹涌、景区停摆、产业链断裂,原本火热的旺季变成了从业者的 “渡劫期”。这场雨不仅冲散了游客的行程,更撕开了旅游业抗风险能力的短板。
暴雨过境,旅游订单成片 “沉没”
青海黄南州尖扎县 24 家 A 级景区全部暂停开放、海北州门源县关闭百里花海等核心景点、大通县露营地紧急停业……8 月初的暴雨预警,让青海的暑期旅游按下 “暂停键”。当地旅行社的地接订单一夜之间退订超 60%,酒店前台被退改电话打爆,原本预订到 8 月底的房间瞬间空置。一位青海导游在朋友圈苦笑:“刚接的西北环线团,客人在机场被劝返,我在景区门口等了个寂寞。”
中部地区同样未能幸免。郑州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,全市进入 “四停” 状态,摘星楼、黄河之巅等景区闭园,旅行社的一日游订单退改率飙升至 90%。而在京津冀,颐和园、香山公园等五大热门景点同步闭园的消息,让提前一周预订的家庭游客措手不及 —— 某 OTA 平台数据显示,仅 8 月 5 日当天,北京地区旅游订单退改量就同比激增 300%,客服进线量突破日常峰值的 5 倍。
最极端的案例发生在香港。八天内四次 “黑色暴雨警告”(每小时降雨量超 70 毫米),单日降雨量达 355.7 毫米(创 1884 年以来 8 月纪录),让旅游业瞬间 “窒息”。旅行社的本地团全部取消,迪士尼乐园临时闭园,海港城等商场停业,地铁部分线路停运导致游客滞留。某香港酒店从业者透露:“暴雨前预订率超 90%,暴雨当天退房率达 70%,大堂挤满了无法出行的游客,退改纠纷从早吵到晚。”
从高原到沿海,暴雨的 “破坏力” 沿着旅游产业链层层传导:OTA 平台订单量暴跌 30%-50%,退改率普遍超过 60%;酒店民宿的暑期溢价房成了 “烫手山芋”,部分中小民宿退订损失占月营收的 40%;地接社的导游、车辆闲置,却要承担固定成本,一天亏损数万元;景区的门票收入归零,还要支付设备维护和人员工资。这场雨,淹没的不只是景点,更是无数从业者的生计。
旅游业的 “脆弱性” 在暴雨中暴露无遗
“旅游看天吃饭” 曾是句玩笑,如今成了行业的无奈现实。暴雨对旅游业的冲击,远超 “游客减少” 的表层影响,它暴露出这个行业 “低利润、高协同、无备份” 的结构性脆弱。
首先是 “全链条停摆” 的连锁反应。旅游业的核心是 “人流动”,从交通、住宿到景区、餐饮,环环相扣。一旦暴雨导致某一环节中断(如航班取消、景区闭园),整个链条随即断裂。不同于制造业可囤货、互联网可线上运营,旅游业的 “即时性” 意味着:雨一停,收入就停;订单一退,成本照付。北京某旅行社老板算了笔账:“一个 20 人的云南团,机票预付款、酒店定金、地接费用已花出去 8 万,暴雨退团后,能追回的不足 3 万,净亏 5 万 —— 这相当于小半年的利润。”
更致命的是 “旺季依赖症”。对中小从业者而言,暑期三个月的收入往往要支撑全年运营。青海的牧民民宿、河北的草原营地、河南的山区农家乐,全年营收的 60%-80% 来自 7-8 月。一场暴雨让旺季 “腰斩”,不少商家直接面临 “全年亏损” 的结局。某河北草原民宿主说:“今年 6 月刚贷款装修完,本指望暑期回本,结果暴雨连下 10 天,现在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。”
此外,基础设施的 “抗灾短板” 加剧了损失。很多景区在规划时缺乏极端天气考量:山区栈道无防滑设计、河谷景点排水系统不足、露营地未设山洪预警装置…… 只要暴雨来临,只能 “一刀切” 闭园。而应急机制的缺失更让损失扩大:多数景区没有 “雨天备选方案”,旅行社缺乏 “跨区域调单能力”,平台的退改规则未纳入极端天气条款,最终只能 “被动赔付、各自承担”。
从 “被动承受” 到 “主动防御”:旅游业的抗风险觉醒
暴雨带来的不只是损失,更倒逼旅游业重新审视 “气候风险” 这一新变量。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,“跟着天气跑” 的模式难以为继,建立抗风险机制成了生存必需。
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值得借鉴。美国佛罗里达州为旅游业者推出 “飓风季活动保障险”,只要飓风预警触发,取消的活动可获 70% 成本赔付,12 个月内重排还能额外获赔 20%;日本北海道的滑雪场投保 “降雪量保险”,若降雪不足影响营业,自动获得营收补偿。这种 “天气触发型保险”(Parametric Insurance)无需复杂理赔流程,气象数据达标即自动赔付,能快速为商家回血。
国内也开始出现探索。某 OTA 平台联合保险公司推出 “极端天气取消险”,游客花 5 元投保,若目的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可获 100% 订单退款,商家则获 80% 损失补偿;浙江部分景区试点 “雨天应急基金”,从门票收入中提取 1% 存入基金,用于暴雨期间的员工工资和设备维护。
但这些还远远不够。真正的抗风险体系需要 “多方共担”:政府可设立 “高风险期保险补贴”,鼓励中小商家投保;平台应优化退改规则,建立 “跨区域订单调配池”,帮商家消化闲置库存;景区需升级基础设施,开发 “雨天特色项目”(如地质博物馆、民俗体验馆);商家则要打破 “旺季依赖”,拓展春秋季产品,降低单一季节风险。
这个被暴雨 “浸泡” 的暑期,或许会成为旅游业的 “觉醒时刻”。当从业者从 “祈祷晴天” 转向 “准备雨天”,从 “被动承受” 转向 “主动防御”,才能在极端天气的考验中站稳脚跟。毕竟,旅游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阳光明媚时的热闹,更在于风雨来袭时的韧性。

作者:意昂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意昂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