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融完这一轮就上市”:IPO 窗口期下的资本狂欢与理性拷问

日期:2025-07-31 16:44:38 / 人气:52


“融完这一轮就申报上市”—— 这句在一级市场久违的话语,如今正随着 IPO 市场的全面回暖重新成为投资人的口头禅。从美股 CoreWeave 上市后市值翻数倍,到港股维立志博获得 3300 亿港元认购,再到 A 股单日新增 41 家 IPO 受理企业,全球资本市场仿佛一夜之间从寒冬跃入盛夏。在这场资本盛宴中,“快速冲刺上市” 成为众多独角兽的共同选择,但狂欢背后,关于估值泡沫、节奏把控与长期价值的拷问从未停止。
全球 IPO 窗口重启:从流动性寒冬到退出盛宴
黑石总裁乔・格雷在财报电话会上的态度转变,成为全球 IPO 市场转折的最佳注脚。三个月前还在感叹 “IPO 市场处在最艰难的时候” 的他,如今兴奋地宣布 “准备 IPO 的项目数量达五年来最高”。这种反转并非偶然 ——2025 年二季度,黑石净退出收入同比增长 6%,苏世民口中 “被压抑的交易欲望” 正在全面释放。Cirsa 在巴塞罗那交易所的上市为黑石带来 20 亿欧元回报,更成为大型 PE 机构重启 IPO 退出的标志性事件。
欧美市场的复苏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。科技与金融科技领域表现尤为突出,Circle 等公司上市后的股价飙升,印证了市场对高增长赛道的青睐。数据显示,2025 年上半年美股 IPO 募资额同比增长 56%,凯雷、EQT 等 PE 巨头纷纷上调退出目标,其中 EQT 上半年资产变现达 130 亿欧元,超过去年全年,且首次实现连续十二个月退出额超过投资额。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,源于投资者对 “黑天鹅事件消退” 的共识 —— 当经济增长预期趋于稳定,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自然随之回升。
中国市场的热度更是远超欧美。港股以 141 亿美元的 IPO 融资额登顶全球第一,维立志博 91% 的首日涨幅与 3000 倍散户认购倍数,创下近两年来的奇迹。A 股市场则上演 “下饺子” 盛况,6 月最后一天新增受理 41 家企业,相当于 2024 年总受理量的一半。长鑫存储、沐曦科技等硬科技独角兽密集申报,机器人赛道甚至出现 “绿色通道” 传闻,Pre-IPO 轮份额引发二十多家机构集体尽调的激烈争夺。这种热度传导至二级市场,间接持有宇树机器人 0.022% 股份的景兴纸业应声涨停,上演了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典型戏码。
“冲刺上市” 的底层逻辑:资本周期与企业算计
企业选择 “融完这一轮就上市”,本质上是对资本周期的精准把握。在 IPO 窗口打开的短暂时间里,快速完成融资与上市的衔接,既能以较高估值完成最后一轮募资,又能借助市场热度实现股价溢价,这种 “双重收益” 的诱惑难以抗拒。某机器人独角兽的融资案例颇具代表性 —— 其明确以 “申报上市” 为节点进行募资,成功吸引头部机构扎堆入场,这种 “带着上市时间表融资” 的模式,将资本的时间成本压缩到极致。
对 PE/VC 而言,当前窗口是解决 “退出难” 的救命稻草。过去两年,全球 PE 行业深陷流动性困境,只能依赖接续基金维持运转。EQT 财报显示,其在 2025 年上半年才首次实现连续十二个月退出额超过投资额,这意味着大量机构仍积压着 2020-2023 年间的存量项目。IPO 窗口的重启,让这些沉淀多年的资本看到了变现希望。红杉资本通过 Figma 上市收获近 30 倍回报,维立志博的天使轮投资者获得 20 倍收益,这些案例刺激着更多机构推动被投企业冲刺上市 —— 毕竟,在一级市场估值与二级市场股价 “反向倒挂” 的时期,这样的回报机会堪称奢侈。
政策引导的精准性进一步加速了上市进程。A 股市场的回暖并非普惠式狂欢,而是聚焦硬科技、高端制造等国家战略赛道。多位投资人透露,近期受理的 IPO 项目均在申报前与交易所进行过多轮沟通,这种 “提前卡位” 确保了上市流程的顺畅。科创板在 6 月最后一周受理 12 单申请,是去年全年的两倍,这种有节奏的放行,既避免了市场过载,又向市场释放了明确信号: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将获得优先通道。
狂欢背后的隐忧:估值泡沫与长期价值的失衡
尽管市场一片火热,但理性的警钟已然敲响。某资深投资人直言:“不能把二级市场的股价当作一级市场估值的依据。” 这种警示并非空穴来风 —— 上纬新材因拟收购智元机器人,股价在 10 个交易日内暴涨 748%,市值远超智元上一轮融资估值,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炒作,埋下了估值泡沫的隐患。一级市场若盲目跟进这种溢价,最终可能在上市后遭遇 “估值回调” 的阵痛,重蹈此前创新药企业 “上市即破发” 的覆辙。
“带病上市” 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。为抓住窗口期,部分企业选择 “先上车后补票”,在财务规范、业务模式尚未成熟时仓促申报。历史经验表明,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上市后业绩变脸 ——2020 年 IPO 热潮中,近三成新上市公司在次年出现净利润下滑。当前机器人、AI 等赛道的部分企业,尚未实现盈利却估值高企,若不能在上市后快速兑现增长,很可能陷入 “市值缩水 - 融资困难” 的恶性循环。
过度依赖 IPO 退出还可能削弱行业创新动力。当 “上市” 成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,创始人可能被迫将精力从技术研发转向财务合规与市值管理。某硬科技企业创始人透露,为满足上市要求,公司不得不放缓长线研发项目,优先保证短期营收增长。这种 “为上市而上市” 的导向,与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结语:在窗口与周期中寻找平衡
IPO 窗口的打开无疑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,让沉寂多年的创投行业重获信心。但 “融完这一轮就上市” 的流行,也提醒着市场参与者保持敬畏 —— 资本周期的本质是波动,窗口总有关闭的一天。对企业而言,上市应是发展的里程碑而非终点,能否借助资本力量实现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升级,才是长久之计;对投资者来说,需穿透短期热度,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长期价值,避免在估值泡沫中迷失方向。
正如 EQT 在财报中强调的,退出与投资的平衡才是健康生态的关键。在这场 IPO 盛宴中,既能抓住窗口实现价值变现,又能坚守长期主义的机构与企业,才能在资本的潮起潮落中真正胜出。

作者:意昂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意昂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