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出狱赛道”网红现象:猎奇狂欢下的流量困局与伦理之辩
日期:2025-05-13 21:43:56 / 人气:3
一、现象概述:从“猎奇符号”到“流量密码”
近年来,“刑满释放人员”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另类网红群体,其核心卖点在于犯罪经历、监狱生活与改过自新叙事。典型案例包括:
卿晨璟靓(“最美通缉犯”):以“酒托诈骗”经历为标签,直播讲述监狱故事,最终因“不当获利”被封号;
周立齐(“窃·格瓦拉”):因抢劫入狱,凭借“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”金句爆红,出狱后尝试商业却屡屡失败;
罗金成(假毒品诈骗者):以“打击吸毒者信任”为噱头诈骗,出狱后隐姓埋名养牛,反成草根励志符号。
数据佐证:

卿晨璟靓账号被封前,单场直播观看量超50万,粉丝数月内暴涨至百万;
周立齐2020年出狱后,30天内涨粉300万,商业代言费一度达百万级;
抖音“出狱”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破百亿,衍生出“狱哥”“浪子回头”等细分标签。
二、动因分析:三方合谋的流量游戏
个人层面:经济自救与身份认同
生存刚需:刑满人员就业歧视普遍存在,直播成为低成本变现渠道(月入数千至数万元);
标签溢价:犯罪经历赋予其“反叛者”“励志者”人设,易引发猎奇围观(心理学中的“标签效应”)。
平台层面:算法助推与风险套利
流量倾斜:猎奇内容点击率高,平台算法优先推荐(如抖音“争议性内容权重”机制);
风险转嫁:封禁政策滞后,平台通过“先放任后封号”收割流量(卿晨璟靓账号存活超半年才被封)。
社会层面:道德猎奇与救赎想象
围观心理:公众对“罪犯-英雄”反转叙事有天然兴趣(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文化投射);
廉价共情:通过“改过自新”人设满足道德优越感,规避对犯罪根源的深层反思。
三、争议焦点:流量狂欢背后的三重悖论
商业变现与道德底线的冲突
人设透支:反复贩卖“监狱苦难”导致内容同质化(80%账号以“悔过+日常”为主);
信任崩塌:部分网红被曝虚构经历(如“天郎哥哥”强迫卖淫罪未被揭露前爆火)。
法律灰色地带的监管困境
擦边球策略:用“艺术加工”包装犯罪事实(如罗金成自称“反毒教育”);
封禁标准模糊:平台以“不当获利”封号,但未明确界定“出狱内容”的合规边界。
社会效应的负面外溢
犯罪美化风险:青少年模仿犯罪手法(如“假毒品诈骗”被效仿);
司法权威消解:部分观众质疑“服刑即洗白”,削弱对法律的敬畏。
四、行业对照:国内外“出狱网红”的命运分野
案例 国内(卿晨璟靓等) 国外(Jeremy Meeks等)
内容模式 强调“改过自新”,主打励志人设 聚焦犯罪细节,强化猎奇属性
变现路径 直播打赏、带货(如囚服周边) 模特、影视(如Meeks签约IMG模特公司)
社会评价 争议极大,多数账号被封 部分获主流媒体认可(如Meeks参与反毒宣传)
长期发展 短期爆红后迅速过气 转型成功,建立可持续IP
启示:国外案例更注重内容深度与社会责任(如Meeks用名气推动戒毒教育),而国内多数账号停留于“流量收割”阶段。
五、未来趋势:监管趋严与行业洗牌
政策收紧:
网信办拟将“利用犯罪经历博眼球”纳入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处罚范畴;
抖音、快手等平台已上线“正能量审核模型”,优先限流低俗出狱内容。
内容升级:
专业化转型:少数头部账号转向普法教育(如“狱警老张”账号解析法律案例);
垂直细分:聚焦刑满人员再就业(如“出狱程序员”分享IT技能)。
行业洗牌:
MCN机构撤离:多数经纪公司已停止签约“出狱网红”;
替代赛道崛起:观众注意力转向“非遗传承”“乡村创业”等正能量领域。
总结:一场注定失败的流量豪赌
“出狱赛道”的本质是社会情绪与商业资本的合谋,其核心矛盾在于:
短期变现与长期价值的背离:犯罪经历无法持续产出优质内容,终将陷入同质化;
猎奇消费与道德责任的撕裂:公众既消费“改过自新”叙事,又抵制其商业变现;
平台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冲突:算法追求流量与平台治理责任的角力。
终极出路:
个人层面:将“改过自新”落实到职业技能提升(如罗金成养牛成功);
平台层面:建立“出狱内容”分级审核机制,扶持普法教育类账号;
社会层面:用系统性帮扶(如职业培训)替代围观狂欢,破解“犯罪-流量-再犯罪”死循环
作者:意昂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“出狱赛道”网红现象:猎奇狂欢...05-13
- 债市风云突变:美联储降息预期...05-13
- 全行业“狙击”红果:短剧市场的...05-13
- 武汉公交抵房贷利息:绿色金融创...05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