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 年未见之大变局?巴菲特:这都不叫事
日期:2025-08-09 13:05:35 / 人气:22

当市场被 “美国崩溃论”“美元黄昏” 等论调包围,当对冲基金在剧烈波动中有人欢喜有人愁,巴菲特一句 “这都不叫事”,仿佛给喧嚣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。2025 年上半年的市场,看似经历着 “X 年未见之大变局”,但在历经多轮周期的投资大师眼中,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又一次寻常的波动。透过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,我们或许能读懂这种 “见怪不怪” 的智慧。
动荡中的 “稳健”:对冲基金的上半年答卷
2025 年上半年的市场,像一场跌宕起伏的真人秀。1-2 月,市场热议中美互为对方解药;3-5 月,“美国例外论黄昏”“美债危机” 等悲观论调占据主流;到了年中,算力股和电力股的强势又让乐观情绪回归。在这样的剧烈反转中,对冲基金行业交出了平均回报率 5.1% 的答卷,虽不及 60/40 投资组合的 9%,但也算在波动中站稳了脚跟。
不同策略的表现分化明显。股票多空和量化策略成为赢家,量化策略凭借一季度的出色表现吸引了连续六个季度的资金流入,其在高波动市场(VIX 长期在 50 以上)中的算法优势尽显 —— 当人肉中性策略因难以风控而左右打脸时,机器的算力和纪律性展现出独特价值。相比之下,趋势跟踪 CTA 和系统宏观策略则沦为 “差生”,CTA 因市场缺乏长趋势、反转频繁而亏损惨重,曾经 “单骑救主” 的光环褪色不少。
这种分化背后,是市场结构的深刻变化。AI 热潮催生的算力股抱团、散户主导的投机交易复苏(高盛投机交易指标飙升),让传统策略面临挑战。但正如巴菲特所言,市场的本质从未改变 —— 短期波动是噪音,长期趋势才是核心。对冲基金的表现,不过是对这种噪音的即时反应。
“大变局” 的幻象:历史总是押韵的
当下被热议的 “X 年未见之大变局”,似乎体现在三个方面:地缘政治的撕裂(美国用关税重塑全球格局)、市场逻辑的切换(AI 取代传统增长引擎)、投资策略的迭代(量化碾压主观)。但剥开表象会发现,这些 “变局” 不过是历史的重演。
地缘政治方面,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、拉拢巴基斯坦,看似是新的博弈,实则是大国利益交换的老剧本。对冲基金经理们早已学会在这种 “不确定性” 中寻找机会 —— 全球宏观策略通过 “空美股、多金子” 等组合获利,正是对历史经验的复制。市场逻辑切换也不新鲜,从铁路到互联网,再到如今的 AI,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旧秩序的恐慌与新机会的诞生,而最终胜出的,始终是那些能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。
投资策略的迭代更是如此。量化策略的崛起,让人想起上世纪 80 年代程序化交易的浪潮;CTA 的失利,与 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过度追捧形成镜像。巴菲特从不参与这些策略的追逐,却始终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,其秘诀在于:忽略短期策略的喧嚣,专注于企业本身的价值。
巴菲特的智慧:在喧嚣中守正
巴菲特在股东会上的坦然,源于他对市场本质的深刻理解。当市场为美国赤字、债务问题焦虑时,他看到的是美国经济的韧性 —— 只要有增长和创新(如 AI 带来的生产力提升),资金终将流向优质资产。上半年对冲基金中 TMT 子行业股票多空策略回报率达 7.0%,印证了这一点。
他的 “这都不叫事”,并非无视风险,而是明白 “波动不等于风险”。生物技术基金上半年暴跌、中小盘价值股受挫,看似是 “变局” 的例证,实则是行业周期的必然。正如均值回归的力量在生物科技领域的体现 —— 尽管投资者信心受挫,但并购活动的回暖、临床催化剂的密集出现,都预示着行业的自我修复。
对投资者而言,真正的启示在于:与其追逐 “大变局” 的泡沫,不如学习巴菲特的 “守正”—— 识别那些穿越周期的本质(如企业的盈利能力、市场的复利效应),忽略短期的噪音。对冲基金行业的表现已经证明,无论是量化还是主观,无论是多空还是宏观,能长期存活的策略,必然是那些尊重市场规律、不被情绪裹挟的 “老实人” 策略。
结语:变局之下,唯本质不变
2025 年上半年的市场喧嚣,终将成为历史的注脚。所谓的 “X 年未见之大变局”,不过是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与对新鲜事物的过度反应。巴菲特的淡定,恰恰提醒我们:市场的涨落、策略的兴衰、地缘的博弈,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。
对投资者而言,重要的不是预测浪花的形状,而是找到那艘能穿越风浪的船 —— 无论是一家有护城河的企业,还是一个坚守纪律的投资策略。当我们在对冲基金的业绩单中看到量化的崛起与 CTA 的衰落时,当我们为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焦虑时,不妨默念巴菲特的那句话:“这都不叫事”—— 因为真正重要的,永远是那些不变的东西。
作者:意昂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周冬雨《ELLE》金九大片:少...08-23
- 许凯塌房升级:被 “甩掉” 的前...08-23
- 黄渤的 “遗传恐惧”:在亲情阵痛...08-23
- TVB视帝郭晋安:演艺与感情的...08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