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围猎》定档:李少红跨界缉毒题材,王阳张宥浩领衔写实派对决

日期:2025-09-23 21:44:30 / 人气:42


9 月 22 日,缉毒题材电视剧《围猎》官宣定档 9 月 25 日,将在江苏卫视上星开播并同步登陆爱奇艺、腾讯视频。这部由李少红执导,王阳、张宥浩、邓恩熙主演,李成儒、黄璐等实力派加盟的作品,自筹备起就因 “李少红首次触碰缉毒类型”“改编自纪实文学” 等标签备受关注。在当下影视市场悬疑、甜宠题材扎堆的环境中,《围猎》以 “写实风格 + 硬核缉毒” 的定位破局,既承载着观众对优质现实题材的期待,也面临着 “纪实改编平衡故事性与人性深度”“导演跨界适配性” 等多重考验。
一、主创阵容:李少红的 “写实基因” 与演员的 “老带新” 张力
《围猎》的核心竞争力,首先体现在主创团队的 “差异化配置” 上 —— 李少红的导演风格与缉毒题材的碰撞,王阳、张宥浩的 “新老刑警” 组合,都为剧集注入了独特的看点。
1. 李少红:从女性叙事到硬核缉毒,写实风格成关键
提及李少红,观众最先想到的是《大明宫词》的诗意美学、《橘子红了》的女性细腻叙事,此次跨界执导缉毒剧,看似 “风格跳脱”,实则与其 “求真求实” 的创作底色高度契合。她过往作品中对 “人性复杂面” 的深刻挖掘,恰是缉毒题材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—— 剧中不仅要展现警方与毒贩的智勇博弈,更要刻画缉毒干警的心理压力、毒贩团伙的人性挣扎,以及线人 “多仔” 这类边缘角色的命运沉浮,这些都需要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与扎实的叙事节奏去呈现。
值得注意的是,李少红对 “时代质感” 的把控能力,也为《围猎》的 “写实风格” 加分。从剧情梗概可知,剧集时间跨度达三年,涉及南州海滩制毒、湘南工厂摧毁、滇川暗网抓捕等多个场景,需要还原不同地域的环境特征与禁毒斗争的时代背景。参考她在《大宋宫词》中对宋代社会细节的还原,此次大概率会通过服化道、场景搭建与镜头色调,营造出贴近现实的缉毒氛围,避免同类题材常见的 “悬浮感”。
2. 演员阵容:王阳扛压领衔,新生代与戏骨保驾护航
剧集采用 “老带新” 的演员配置,既保证了收视基础,也为剧情注入新鲜活力。王阳饰演的资深刑警杨一鹏,是贯穿全剧的核心角色 —— 从紧盯首犯牟海东,到追踪制毒师牟森,再到带队摧毁跨区域毒品网络,角色需要展现 “坚韧、智慧与疲惫并存” 的复杂状态。尽管王阳此前因 “白玉兰奖申报争议” 引发口碑波动,但不可否认其在《叛逆者》《人世间》等作品中展现的演技实力,此次能否通过 “杨一鹏” 扭转观众印象,成为剧集的一大看点。
张宥浩饰演的新警员之安,则代表了缉毒队伍的 “新生力量”,他与杨一鹏的 “师徒互动”,既能展现禁毒工作的传承,也能通过年轻视角带出 “科技禁毒”(如暗网追踪)等新元素。邓恩熙虽未明确角色定位,但作为新生代中擅长刻画 “敏感细腻” 角色的演员,大概率会承担剧情中的情感线或边缘人物线,丰富剧集的情感维度。
更值得期待的是李成儒、黄璐、冯兵等戏骨的加盟:李成儒自带 “气场感”,适合饰演警局领导或毒贩头目类角色;黄璐擅长演绎复杂人性,若饰演线人或毒贩家属,有望贡献高光时刻;冯兵在《狂飙》中饰演的 “老默” 让人印象深刻,此次若再演反派,或将与王阳形成精彩的对手戏。这些实力派演员的存在,不仅提升了剧集的演技下限,也让 “群像戏” 成为《围猎》的潜在亮点。
二、剧情与改编:纪实文学的 “人性优势” 与故事性挑战
《围猎》改编自丁一鹤的纪实文学,这类作品的优势在于 “真实感与人性深度”,但也面临 “故事性不足” 的改编难题 —— 如何在保留纪实内核的同时,让剧情具备足够的戏剧张力,成为剧集成败的关键。
1. 原著基础:重人性、轻故事,为改编提供独特视角
丁一鹤的纪实文学以 “挖掘案件背后的人性” 著称,而非单纯追求情节刺激。这意味着《围猎》不会陷入 “案件堆砌” 的误区,而是会聚焦 “人” 的命运:杨一鹏为何执着于抓捕牟森?牟森从制毒师到建立暗网毒品王国的心理转变是什么?线人多仔 “误入歧途又回头” 的挣扎过程如何体现?这些 “人性追问”,让剧集在 “硬核缉毒” 之外,多了一层 “现实关照”,有望引发观众对禁毒斗争复杂性的深层思考。
例如剧情中 “牟森研制新型毒品‘邮票’危害年轻人” 的设定,既贴合当下毒品犯罪的新趋势,也能通过 “年轻受害者” 的故事,传递禁毒教育的现实意义;而杨一鹏与战友 “三年围猎” 的时间跨度,则能展现缉毒工作的 “长期性与艰巨性”,避免将其简化为 “一蹴而就的英雄叙事”。
2. 改编难点:李松编剧能否平衡 “纪实” 与 “戏剧”?
剧集的改编压力主要落在编剧李松身上。他过往作品呈现 “两极分化”——《特工任务》以 7.9 分证明其在 “科技犯罪 + 人性刻画” 上的能力,而《走火》5.9 分的口碑则暴露了 “剧情节奏拖沓、逻辑漏洞” 等问题。此次改编纪实文学,他需要解决两个核心矛盾:一是如何将原著中 “碎片化的案件细节” 串联成完整的叙事线,避免剧情松散;二是如何在 “写实” 的基础上增强戏剧冲突,比如在警方侦查、毒贩反侦察的过程中,设计更具张力的 “智斗” 情节,而非单纯依赖 “动作戏” 吸引观众。
从剧集 “24 集” 的篇幅来看,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避。相较于常见的 40 集缉毒剧,24 集的体量更易保持剧情紧凑,减少 “注水” 风险。参考《破冰行动》(48 集)因后期剧情拖沓口碑下滑的教训,《围猎》若能聚焦 “围猎牟森” 的主线,集中展现 “海滩阻毒、工厂摧毁、暗网抓捕” 三大关键战役,配合支线人物的人性刻画,有望实现 “纪实深度” 与 “戏剧张力” 的平衡。
三、市场与期待:写实缉毒剧的 “破圈” 可能性
在《破冰行动》《扫黑风暴》等现实题材爆款之后,观众对缉毒、扫黑类剧集的要求越来越高 —— 既要有贴近现实的案件细节,也要有不落俗套的叙事手法,还要有能引发共鸣的人物塑造。《围猎》若想在市场中 “破圈”,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。
1. 差异化竞争:避开 “悬浮套路”,聚焦 “真实质感”
当前部分缉毒剧存在 “主角光环过重”“案件逻辑牵强”“情感线喧宾夺主” 等问题,《围猎》若能凭借李少红的导演风格,突出 “写实” 与 “人性” 两大核心,就能形成差异化优势。例如:不刻意渲染缉毒干警的 “全能形象”,而是展现他们在高强度工作下的疲惫与心理压力;不将毒贩塑造成 “脸谱化的坏人”,而是挖掘其犯罪背后的社会原因与个人困境;线人 “多仔” 的角色也不应是 “工具人”,而是通过他的成长与挣扎,展现禁毒斗争对普通人的影响。
这种 “去英雄化” 的叙事,虽可能减少 “爽感”,但能让剧集更具 “现实冲击力”,就像《山海情》用朴素的叙事打动观众一样,《围猎》若能让观众从角色身上看到 “真实的禁毒工作者”,就能实现口碑的积累。
2. 话题潜力:禁毒现实意义与演员表现引发讨论
剧集的 “话题性” 也不容忽视。一方面,禁毒是全民关注的社会议题,剧中涉及的 “新型毒品危害年轻人”“暗网毒品交易” 等内容,可能引发观众对 “如何防范毒品” 的讨论,甚至推动相关社会议题的传播;另一方面,王阳的口碑逆转、张宥浩的新生代演员表现、李成儒等戏骨的高光时刻,都可能成为社交媒体的热议点,为剧集带来额外的流量曝光。
不过,也需警惕 “定档晚、积压久” 可能带来的风险 —— 剧集拍摄于 2023 年,时隔一年多播出,需确保剧中的禁毒手段、社会背景与当下现实不脱节;同时,观众对缉毒题材的审美阈值已提高,若剧情未能突破同类作品的叙事框架,可能面临 “口碑平淡” 的局面。
结语:期待一部 “有温度的硬核缉毒剧”
从主创阵容到题材定位,《围猎》都具备成为 “优质现实题材” 的潜力 —— 李少红的写实风格有望赋予缉毒剧新的叙事质感,王阳、张宥浩的组合能平衡 “经验与活力”,而纪实文学的改编基础则保证了剧集的人性深度。当然,它也面临着 “导演跨界适配”“剧本改编平衡” 等挑战,但正如李少红过往作品总能在争议中展现独特价值一样,此次《围猎》或许能为缉毒题材打开新的创作空间。
9 月 25 日开播后,观众最需要关注的,不仅是案件的紧张刺激,更是剧中对 “人” 的刻画 —— 缉毒干警的坚守与牺牲,毒贩的堕落与挣扎,普通人在禁毒风暴中的命运沉浮。若能将这些 “人性碎片” 串联成打动人心的故事,《围猎》就不仅是一部普通的缉毒剧,更能成为一面映照现实、引发思考的镜子。

作者:意昂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意昂体育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