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9% 的 AI 公司都是泡沫:喧嚣背后的行业真相与破局逻辑
日期:2025-07-18 20:17:58 / 人气:20

“现在这 1000 家 AI 公司里,999 家活不过一两年。”Fiverr CEO Micha Kaufman 的断言,像一记重锤砸在炽热的 AI 赛道上。当 “克隆时间” 从一年缩短到十天,当每天有 40 多家 AI 初创公司涌现却同质化严重,当多数创业者只做 “边缘微调” 而非真正创新,AI 行业的泡沫论并非危言耸听。但泡沫之下,仍有穿越周期的力量 —— 那些能真正解决问题、建立壁垒、沉淀价值的公司,终将在市场出清后占据核心位置。
泡沫的三重表现:同质化、低壁垒与价值空转
AI 行业的泡沫并非单一现象,而是多重问题的集中爆发。最直观的表现是产品同质化严重。Kaufman 观察到,多数 AI 公司只是 “把已有产品做了一点点边缘微调”,从智能客服到图像生成,大量工具功能重叠,都在争夺同一批客户。就像当年互联网泡沫中无数 “.com” 公司扎堆电商赛道,如今 AI 领域也陷入 “千模一面” 的困境 —— 大模型套壳、功能模块化拼接成了常态,真正提出 “有趣问题”、创造增量价值的创新少之又少。
更深层的泡沫特征是技术壁垒虚化。AI 技术的民主化降低了创新门槛:开源模型、低代码工具让创业者能在十天内复制一个成熟产品,“克隆时间” 的急剧缩短导致 “谁都能做,但谁都做不深”。某 AI 创业者坦言:“现在搭个 AI 应用就像拼乐高,基础模块现成的,但真正的核心算法、数据壁垒没人愿意花三年去磨。” 这种 “电梯式速成” 让大量公司停留在 “能做出产品” 却做不出 “不可替代价值” 的阶段,正如 Kaufman 所言:“轻松站上山顶后,才发现推广、获客、护城河这些真正的挑战在山脚。”
最致命的泡沫隐患是价值闭环断裂。多数 AI 公司陷入 “技术炫技 - 融资烧钱 - 用户买单难” 的恶性循环:要么解决的是 “伪需求”(如过度复杂的 AI 写作工具),要么无法平衡成本与收益(算力成本高企却变现乏力)。数据显示,2024 年 AI 行业付费转化率不足 5%,大量工具活跃用户数在免费期后断崖式下跌。这些公司就像没有根基的浮萍,看似热闹的用户增长背后,缺乏可持续的商业闭环。
泡沫的生成逻辑:风口追逐与能力错配
AI 泡沫的根源,在于技术浪潮下的机会主义狂欢。就像 2000 年 “.com” 泡沫中公司名字加个 “e-” 就能融资,如今加个 “.ai” 就成了融资密码。Kaufman 指出,这波泡沫早在 8-10 年前就已酝酿,当技术突破带来风口,大量创业者并非基于 “解决问题的信念” 入场,而是抱着 “蹭红利” 的心态 —— 看到大模型火就做套壳应用,看到 AIGC 热就搞内容生成,缺乏对行业痛点的深度理解。这种 “跟风式创业” 直接导致供给过剩:一个垂直领域挤入数十家公司,都在做 “边缘创新” 却无人深耕核心难题。
另一个关键成因是技术民主化带来的能力平权与差异缺失。2022 年 OpenAI 开放 API 后,技术门槛大幅降低,“人人都能做 AI” 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能力鸿沟。就像戴尔通过体系化能力让普通销售稳定产出,而多数 AI 公司却陷入 “技术平权后无差异” 的困境 —— 当大家都能用大模型、都能调用算力,真正的差异本该来自 “对行业的理解深度”“数据的独特性”“产品的落地精度”,但这些需要长期投入的能力,恰恰是机会主义者最缺乏的。结果就是:大量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,却没人愿意花时间 “深耕赛道”,最终只能在低水平竞争中消耗殆尽。
更深层的逻辑是 **“工具思维” 对 “问题思维” 的替代 **。多数 AI 公司沉迷于 “用技术做工具”,而非 “用工具解决问题”。他们热衷于展示 “AI 能生成什么”,却忽视 “用户真正需要什么”:智能客服工具能自动回复却解决不了复杂纠纷,AI 质检系统精度达标却适配不了工厂的复杂环境,内容生成工具能写文案却抓不住品牌的核心调性。这种 “技术先行、需求滞后” 的错位,让大量 AI 公司成了 “没有灵魂的工具制造者”,正如 Kaufman 所言:“他们没提出真正有趣的问题,只是把已有产品做了点微调。”
破局的三大信号:真正穿越泡沫的生存逻辑
在 99% 的泡沫中,那 1% 的 AI 公司如何存活?答案藏在 “问题导向、壁垒构建、人岗适配” 三个核心能力中。真正的价值起点是解决真实问题。就像戴尔直销模式直击 “渠道低效” 的痛点,存活的 AI 公司必然锚定具体行业的硬需求:医疗 AI 不是做 “通用影像识别”,而是深耕 “基层医院的肺结节筛查”(解决基层资源不足问题);工业 AI 不是做 “泛化预测”,而是聚焦 “某类设备的故障预警”(降低停机损失)。这些公司的创新不是 “技术有多炫”,而是 “问题抓得有多准”—— 正如 Etsy 投资人所言,能活下来的公司 “至少应该死过七次却没死”,因为它们在解决真正的难题。
核心壁垒来自 “难以复制的复合能力”。技术可以复制,但 “技术 + 数据 + 场景” 的复合壁垒难以复制。NVIDIA 的壁垒不在芯片本身,而在 “芯片 + CUDA 生态 + 行业解决方案” 的协同;OpenAI 的优势不仅是大模型,更是 “模型训练 + 安全机制 + 商业化落地” 的全链条能力。对中小 AI 公司而言,壁垒可能是 “某类垂直数据的积累”(如医疗病例)、“与行业深度绑定的服务能力”(如工厂驻场调试),或是 “跨学科团队的协作经验”(算法 + 行业专家)。这些能力无法通过 “十天克隆” 获得,需要长期沉淀,正如戴尔的销售体系壁垒来自 “直销模式 + 数据系统 + 标准化流程” 的叠加。
关键支撑是 “AI native” 的团队与组织进化。Kaufman 强调:“未来的员工必须是 AI native 的,对时代运作方式了然于心。” 穿越泡沫的 AI 公司,团队往往具备两种特质:一是 “自我成长能力”,能持续吸收新技术而非依赖既有经验;二是 “问题拆解能力”,能把复杂需求转化为 AI 可落地的路径。就像戴尔通过 MOC 模型和 MEDDIC 核验器让销售标准化作业,优秀 AI 公司会建立 “快速试错 + 低成本验证” 的机制 —— 用 1 人 3 天验证失败,而非 10 人 3 月才发现方向错误。这种 “小步快跑” 的组织韧性,是应对技术快速迭代的核心能力。
泡沫破裂后的行业图景:从喧嚣到沉淀
AI 泡沫的破裂将遵循 “市场出清 - 价值回归 - 生态重构” 的路径。短期看,大量同质化公司会在 1-2 年内淘汰,就像.com 泡沫中 78% 的互联网公司消失那样。市场出清可能通过两种方式:一是资金链断裂(融资难以为继),二是被整合(头部公司收购技术团队或数据资源)。这个过程会很残酷,但能挤出泡沫中的 “水分”,让资源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集中。
中期来看,行业将形成 “金字塔式生态”:塔尖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巨头(如 NVIDIA、OpenAI),提供基础算力与大模型;中层是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商,深耕医疗、制造、金融等场景;底层是大量 “AI + 工具” 的小微玩家,依附生态提供细分服务。这种结构类似现在的云服务市场(AWS/Azure + 垂直 SaaS + 工具服务商),价值将向 “有壁垒的环节” 集中,而非遍地开花。
长期而言,AI 的真正价值将回归 “效率提升与价值创造”。就像互联网泡沫破裂后,亚马逊、谷歌等公司用电商、搜索重塑行业,AI 泡沫后的幸存者将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:让制造业质检效率提升 30%,让医疗诊断成本降低 50%,让企业运营流程自动化率提高 60%。那时,AI 不再是 “融资故事的噱头”,而是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,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 —— 这才是泡沫散尽后,AI 行业应有的样子。
Kaufman 的 “99% 泡沫论” 并非否定 AI 的价值,而是刺破行业的虚假繁荣。真正的 AI 革命,从来不是靠 1000 家公司的喧嚣,而是靠 1% 的公司带着 “解决问题的信念”“难以复制的壁垒”“持续进化的能力”,在泡沫破裂后扎实前行。就像戴尔用 25 年的体系沉淀证明 “穿越周期的力量”,AI 行业的未来,终将属于那些拒绝跟风、深耕价值的 “少数派”。
作者:意昂体育
新闻资讯 News
- 92岁TVB“御用爷爷”周骢:70...07-25
- 《明媒善娶》首播翻车:烂俗无笑...07-25
- 汤唯一家新疆度假:温馨合照背后...07-25
- 阚清子晒孕肚照官宣怀孕:爱情里...07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