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经济学视角:失业率上升为何经济未衰退?

日期:2025-09-30 09:41:37 / 人气:25


在传统宏观经济认知里,经济增长、就业数据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清晰的关联。然而,去年下半年以来,美国经济却呈现出一种传统宏观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,各项经济数据之间相互“打架”,引发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。

经济数据矛盾:就业与增长的背离

9月初,美国劳工统计局对去年3月到今年3月的非农就业数据进行了大幅下修,下修幅度超过90万,这是20年来该数据下修最多的一次。与此同时,8月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仅22,000个,远低于过去十年内正常的月度平均水平。从这些就业数据来看,美国经济似乎已经达到了衰退的程度。
但其他经济数据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,并不支持“衰退”的判断。8月,美国的失业率为4.3%,总体仍处于历史中等偏低水平,远未达到代表衰退的6%以上的标准。在增长数据方面,多个大行预测第二季度GDP年化季率终值上修至3.8%,第三季度GDP追踪预测也调升至2.6%,这样的增长数据远远达不到衰退的标准。
对于这种就业数据差、失业率一般但经济增长却不错的矛盾现象,研究机构给出了多种解释。比如,政府查处非法移民,导致就业数据不佳,但这些不在统计内的失业情况使得整体失业率看起来并不差;经济数据统计人手不足可能导致统计误差;关税冲击让企业既不敢招聘,又不敢裁员。
不过,这些解释大多偏短期,预示着未来要么经济加速下行向就业数据靠拢,要么就业市场恢复生机向经济增长数据靠拢。但如果从长期原因来看,有一种非传统经济学的解释越来越受到更多证据的认可,即这一矛盾现象主要是AI投资造成的,并且它将长期改变经济与就业结构。

AI投资:救经济难救就业

德意志银行的一份宏观研究报告指出,正常情况下,美国早已陷入衰退,只是因为有大规模的AI基础建设投资,才避免了衰退。本轮AI投资是由从事大规模云计算、网络传输和存储服务的科技巨头主导的基建军备竞争,像亚马逊AWS、微软Azure、谷歌云以及甲骨文等公司,它们的资本支出增长预计在今年达到顶峰。
这些科技巨头的资本开支,不但刺激了美国经济,在科技密集的北亚地区,由于芯片被豁免关税,也引发了大规模的提前采购,日本和韩国等地股市也因此涨声一片。事实上,本轮领涨A股行情的海外算力板块,都是受益于这些科技巨头的AI投资。
然而,AI投资与传统制造业投资有着显著的不同,它很难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,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就业数据没有良好表现,主要原因有三点:
其一,目前集中投入的AI数据中心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。一个数据中心的建设需要数十亿美金的巨额投入,主要用于土地、电力、冷却、服务器、芯片等方面。但建成之后,只需要少量的运维人员。与之相比,大部分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度更高,即便有自动化,一个汽车厂仍需数千名工人。同样金额的投资,AI基建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只有传统制造业的10%。
其二,AI算力集群一旦搭建完成,增量需求只需扩容机架,不会线性增加人力,而且AI研发也高度依赖自动化工具。而制造业规模扩大往往意味着更多生产线的建立,从而带来更多就业岗位。
其三,AI数据中心产业链的上下游集中在少数高科技企业,供应链层级有限,且集中在少数地区。而制造业的产业链长,从原材料、零部件到运输、零售,各个环节都能吸纳大量中低技能就业,且分布广泛。
所以,AI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经济数据,但却无法有效提升就业率。而且AI基建能否真实产生效益,能否持续投入,还取决于后续真实的AI应用需求能否出现爆炸式增长。更为严峻的是,即便这个AI数字机房真的转化为实际需求,仍然会持续压制就业数据,甚至会长期改变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传统关系。

异常的“不足就业”:就业质量下降

近一年美国的就业数据还有一个特点,即失业率不算高,但就业数据持续恶化,这种奇怪的数据结构同样与AI有关。
首先是美国的劳动参与率,8月为59.6%,降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58%的低点,仅高于疫情期间。美国还有一个较宽口径的失业/闲用劳动力指标U - 6,它不仅包括常规失业者,还包括不太积极找工作者和兼职者。8月这个指标约为8.1%,显著高于常规失业率,这说明有不少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“不足就业”状态。
U - 6指标与失业率的差,经济正常时应该在3%以内,超过4%,说明就业质量下降,兼职/隐性失业增加。所以,失业率不高,但就业数据看起来差,真正的原因可能就在于“不足就业”。
相比欧盟和日本,美国人找工作更类似于中国疫情前,职业流动性很强,加薪靠跳槽,而且找工作相对不难,企业也习惯于常规招聘,以应对员工的高离职率。所以不足就业往往意味着上述规律的改变,包括两种情况:一是薪水低,但不敢辞职,怕找不到工作,选择兼职打第二份工,企业对需求不确定,不敢增加全职岗位,加大兼职的招聘,这些会导致就业数虚高;二是对找工作失去信心,技能和岗位匹配度差,其数据既不在失业统计范围内,也不在就业统计范围内,从而拉低劳动参与率。
不过,这种“就业不足”的现象,在每一次衰退之前都会出现,那为何认为这与AI有关呢?这就不得不提到近期那份引发热议的论文。

减少的招聘:AI对初级职位的冲击

哈佛大学两位劳动经济学博士近期发表了一篇论文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偏重资历的技术变革:来自美国简历和职位发布数据的证据》。该论文分析了包括285,000家招聘公司,6200份简历和超过1.5亿次的招聘记录,揭示了AI对就业市场已经产生的冲击。
论文将这些公司分为两组:简介中使用了AI技术的AI采纳公司和没有相关描述的未采纳公司。结果发现,在AI技术革命实施半年后,在低级职位的招聘数量上,两者的差距从持平到一路向下(前者小于后者),而在高级职位的招聘数量上,两者的差保持着原先一路向上的趋势。结论很明显,采纳AI技术,抑制了公司招聘初级职位的意愿,对高级职位目前没有明显影响。
作者进一步把初级员工的变化分为新招聘、离职和晋升,经过比较分析后认为,公司在利用AI取代员工时,并不是粗暴地解雇,而是减少招聘。AI采纳者公司在2023年第一季度后,初级职位招聘平均每个季度下降22%。
其中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,下降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,该行业员工中初级岗位大多与文书、客服有关,而这些领域也是AI目前最得心应手的领域。另外,美国的批发零售业喜欢大量使用兼职,这与U - 6数据相吻合。
根据报道,很多公司甚至加强了对在职员工使用AI的培训,以替代那些本应被招聘的员工,这也解释了前面失业率与就业数据的矛盾。

AI与新任务创造:就业结构的长期调整

这篇论文还有一个关于毕业学校数据的发现,可以进一步解答就业相关问题。论文把员工毕业的大学分为五个等级后发现,最容易被AI替代的是Tier 2和Tier 3的大学毕业生。按照论文的等级对应中国的大学,Tier1大致相当于C9这个级别,Tier2相当于211和后排985,Tier3相当于双非一本,Tier4是二本和民办本科,Tier5为社区大学,相当于中国的大专。
这里预示了大企业未来招聘初级员工和校招的两个倾向:头部985高校的毕业生是为公司培养未来管理人才,相当于储备干部;而二本和大专毕业生则是为了用低成本招AI无法替代的劳动力。
不过,这并非是AI划开的人才鸿沟,现行的大学分类是为了适应以前的人才需求,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,大学的专业也会更按照上述两个倾向进行调整,大学会设置更多AI无法代替的专业,最终把中间的U型底填平,毕竟企业能招211毕业生,谁会招大专生呢?
更重要的是,AI会创造更多需要大量员工的新产业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,这种变化在AI之前就发生过多次。自动化和劳动力都是资本投入的生产力要素,这个过程可以用柯布 –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:Y(产出)= A(技术水平)× K(资本,包括机器、自动化)^α × L(劳动投入)^(1 - α) 。从成本的角度,K和L不只是单向替代,而是相互替代,资本家会认为哪一个成本低就用哪一个,这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大概包括两个阶段:
第一阶段,当大规模的流水线和自动化工厂一直在取代传统的职位,会导致就业市场饱和,劳动力成本下降;
第二阶段,自动化成本边际下降的趋势停止后,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开始显现,而新技术又会创造出一些需要大规模劳动力的新行业,招聘活动回升,劳动力回报回升。
这就是由经济学家Acemoglu & Restrepo在2018年提出的“自动化与新任务创造”模型。经济中有很多任务I,一部分任务[0,I] 可以被机器完成,另一部分任务[I,1] 只能由劳动完成。技术进步会推动I扩大,导致更多任务被机器替代,但同时也会催生新任务,大量新职业出现。
举个例子,5G和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,促进了工厂智能化,导致了制造业初级工人的饱和,压制了制造业的人力成本;但5G和物联网又创造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创造了外卖、在线打车、共享经济新产业,这些新产业又得益于较低的制造业转移人力成本,可以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,且不至于导致人力成本暴增。
过去的自动化主要发生在蓝领工人领域,而AI冲击主要发生在初级白领身上,但生产力要素相互代替的原理不变。只要初级白领供应过剩,成本有优势,未来就会出现大量需要初级白领的新产业,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些新产业具体是什么。
所以,真正危险的并不是新入职场的初级员工,而是工作10年仍然是简单白领的资深员工。就像新生代蓝领员工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,而美国铁锈地带的中年失业工人即便通过工作培训等救济政策,成功再就业率也不足15%。未来这群“工作10年仍然是简单白领的资深员工”,就像20多年前的国企下岗职工,可能才是AI时代最大的牺牲品。对于这个群体,或许需要采取如直接给居民发钱等有效的应对措施。

作者:意昂体育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意昂体育 版权所有